Speaker
Description
由于天然辐射的存在,生命体都生存在一个相对有辐射的环境,约100-150 μSv左右,同时由于其他环境因素的存在,细胞内存在本底水平的DNA损伤,这些损伤水平随机体状态而变化,维持了细胞的响应大剂量辐射导致DNA损伤的能力以及生命稳态。目前辐射生物学研究都集中在本底以上的辐射水平,如低剂量辐射、低水平辐射,以及大剂量辐射,相反,对于在深地等极低本底辐射环境下,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会有何种变化。本课题组长期从事辐射DNA损伤修复研究,发现了多种蛋白翻译后修饰在同源重组修复(HR)和非同源末端连接(NHEJ)中的作用及机制:我们发现照射之后DNAPKcs会介导TG2分子S68位点磷酸化,而触发其快速入核,并募集于DNA双链断裂末端,促进DNA辐射损伤修复;发现了SUMO化分子SENP5可以通过介导H2AZ的去SUMO化,而影响HR修复分子的转录和表达,促进DNA损伤修复;鉴定了PRDM15分子可以促进DNA-PKcs-Ku复合物形成,促进NHEJ修复途径的进行;同时,我们鉴定了系列辐射响应分子,为大剂量辐射导致的DNA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机制。然而,有文献报道,1Gy大约造成30个DNA双链断裂,本底水平或者低水平的DNA损伤并不激活损伤修复应答(DNA damage response),但关于这些DNA损伤的生物学影响并不清楚,那么,低水平的DNA损伤很有可能在DNA损伤修复能力维持或生命稳态维持中发挥有益作用,即:极低本底辐射条件下细胞的DNA损伤降低,很有可能导致细胞细胞长期应对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下降,细胞衰老也机体寿命也可能受到影响。综上,细胞在不同辐射条件下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不同,响应机制不同,细胞在长期缺乏DNA损伤情况下,其修复能力和衰老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,对于认识低本底辐射生物学本质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。